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:一部关于孤独的宇宙指南|周末谈

来源:中国青年报 时间:2023-04-09 22:50:08

友情提示:本文含有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剧透内容

这周,我看了一部电影,叫做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。电影里有本杂志,叫做《宇宙探索》。它专注于寻找外星人、探索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,曾经在“UFO热”的时代辉煌一时,如今只能惨淡经营。编辑部负责人叫唐志军,在杂志社干了30多年,孑然一身、宛若“民科”,完全看不出来他也曾是自信满满的有志青年。因为对外星人的执着,老唐失去了妻子和女儿。为了填补这些失去造成的空洞,他又更加执着于寻找外星人。机缘巧合之下,历经长途跋涉,他似乎真的遇到了外星人,得以洞见宇宙的全貌,又好像只是吃错了东西,体验了一场幻觉。最终,归来的他决定放下一些东西,收获了内心的释然。

图片来源:澎湃新闻


(资料图片)

以上这段描写,基本概括了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的主线剧情,又仿佛什么都没说。这不单是因为我不想过度剧透,更是因为影片的实质内涵,很难用文字讲出来。走进影院前,很多人都从片名出发,认为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是一部科幻片。走出影院后,有人大呼上当,痛斥这是挂羊头卖狗肉的“伪科幻”;也有人食髓知味,认为本片虽然科幻成分有限,却自有一番韵味在其中。相比之下,我早就知道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的文艺成分大于科幻成分,但看完电影,我反倒觉得:影片对想象和现实、个体和宇宙、人类和外星人关系的探讨,正是一种在精神层面具有超越性的“科幻”。

从表面上看,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展现了很多荒唐的人:有人把旧电视机当成科研仪器,有人天天顶着铝锅写些奇怪的诗,也有人骑着儿童电动车到处追踪陨石。但是,影片既没有简单地嘲弄他们,也没有强行赋予这些行为什么高深意义,而是试着和他们保持距离、刻画出他们内心的孤独。这些角色的行为,在普通人眼中本身就是难以理解的,导演并没有试图把他们“变回普通人”,让观众与之共情,而是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不可理喻,进而体会到孤独意味着什么,孤独的人如何去过好自己的生活。片中一行人探索宇宙的行为动机,以及似有若无的“外星人”,不是无关紧要的“科幻挂件”,而是将影片主题从个人的孤独升华到物种的孤独,以及生命在宇宙中的存在意义。正因如此,我才觉得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确实是一部科幻片——一部关于孤独的宇宙指南。

从人类发明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开始,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便越来越广袤。与此同时,我们对自身的认知也越来越渺小。和银河系相比,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一颗沙砾,而在整个宇宙之间,银河系也不过是小小一隅。面对如此广阔的世界,人们自然有理由认为,智慧生命不会只存在于地球一个地方。但是,随着太空探索工程不断推进,观测到的信息与数据却告诉我们:茫茫星海之中,我们或许就是那么孤单。

对个人而言,孤独可能来自于与众不同、离群索居、痛苦和失去;对社会而言,孤独可能来自于社会结构由旧形态向新形态的过渡,以及被原子化的公共生活。这些类型的孤独,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,是普通人随时可能要面对的。相比之下,将孤独放大到宇宙的尺度上,自然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科幻。

图片来源:澎湃新闻

在这种超越性的视角下,我们可以在电影中选择,要不要相信外星人的存在。如果我们相信外星人在片中确实存在,影片传递给我们的就是“莫愁宇宙无知己,星海浮萍一家亲”的乐观主义精神,让孤独的人在无尽的未知中也能得到温暖的鼓励,坚定寻找同伴的信念;而如果我们认定片中根本没有外星人,所有超自然现象都是骗术与幻觉,影片传递给我们的则是一种带有自嘲的豁达——孤独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

影片最后,老唐看到的宇宙全貌和生物DNA形态相仿。不论这一场景是真是幻,都暗示着一种观念:宇宙之大,远远超过生命的尺度,但宇宙也存在于每个生命之中。从这个角度上看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宇宙,因此才会感到孤独,但孤独也并不可怕,因为宇宙本身就彼此交会。只要片中的老唐相信,电视屏幕上的雪花点,也可以是宇宙大爆炸的余晖——这种毫无根据的说法当然是唯心的,但又充满了科学的想象力与唯物主义的浪漫。有人在电影院里会被这句话打动,也有人感受到了极度的荒诞。这种认知的差异,使得人们一时难以互相理解。但归根结底,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、同一个宇宙中,我们需要、也必然会彼此交会。

撰文/杨鑫宇

编辑/黄帅
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32 华西文旅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35   联系邮箱: 920 891 263@qq.com